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你該加薪,還是減薪?

Money Bankroll Girls February 08, 201114
-Flickr:stevendepolo-


每個人在當員工時,想的多半是:老闆何時替我加薪水。
但是老闆想的,多半是:哪些員工沒有努力工作,是否多付了太多薪水,得設法討回來。
薪水,是員工與老闆之間最主要的角力點。
領「多少」薪水才合理?付「多少」薪水才值得?
我們「多少」來試著想一想。

若依資本主義的設計,「需求」的強弱在影響或決定「供給」的價格,同時,「供給」的質與量也在影響或決定「需求」感受與強弱。
在勞資關係中,員工是「供給方」,提供「勞動」給資方。資方(公司)是「需求方」,向員工購買「勞動」。
「薪資」說穿了就是員工的「勞動價格」啦,勞工問:「我該領多少錢?」,正確的問法是:「我的勞動價格值多少錢來買?」。

需求的價格影響
勞資契約的建立,是從「公司需要勞動力」這個「需求」開始。
多數公司在產生「需求」之後,就開始召募員工,但常見的情況是,公司並沒有認真釐清這個「需求」的內容。
公司需要一個程式設計師,「因為公司有網站要設計,要開網路商店……」,但只有這些嗎?
常見的情況是,程式設計師應徵進來後,開始抱怨工作內容與原先應徵講的不一樣,而且後來不斷在臨時「依公司營運的需求」產生新工作。
結果,你經常在「依公司需求」調整工作實質內容。
但薪資怎麼都沒動?
若勞資關係也是自由市場機制的一環,那麼理論上只要公司的需求變了,公司與員工就應該重新「議價」,依新的需求內容來約定「勞動價格」(就是薪資啦)。
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需求吧。
為何你的工作內容會(1)跟應徵時講的不一樣、(2)隨時間變化而不斷調整?

(1)那是因為公司一開始就沒仔細釐清其勞動需求
你要請一位會計,但進來後又要她必要時順便做些行政工作,一開始有沒有跟她講?
有,講法是:「必要時順便做些行政工作,妳ok嗎?」
通常應徵者都會回答ok,精明一點或有過經驗的會問,「通常是哪些行政工作?」
我應徵過的數個工作,都只有口頭上講的工作內容,沒看過書面的約定。工作內容都是任職後,由主管去安排規劃,並沒看過有一個「書面計畫」在讓我知道我還有什麼工作要學習、我應該在何時(一個月內還是三個月內)對這些事情上手,或需要再訓練哪些專長?
現在想想,其實那就是因為公司在應徵你進來時,還沒有很明確地「把需求寫清楚」,也沒有想到要「把供給與需求的銜接計畫」寫出來。
「供給」到位了(員工報到了),就會自動跟「需求」銜接好嗎?
多數公司可能根本沒有想到要寫一份「銜接計畫」,並認真當個專案去執行與追蹤吧。
這正如我興高采烈去買了台iPhone一樣,哇!買的時後覺得真是棒,但裡頭有哪些功能我可以用,「我需要它替我做什麼事?滿足什麼需要」,反正時間一大把,慢慢摸就好。但如同多數手機過去的命運一樣(iPhone應該例外),手機裡數十到上百項功能,到你丟棄或換掉它時,可能還有50%沒摸清楚吧。
公司不也一樣。
公司真的有想清楚「需求」嗎?公司真的有仔細瞭解「供給」帶來了什麼內容?

(2)那是因為公司與環境以及你都一直在變
公司會變,因為營運有好有壞,營運政策也不能一成不變,因為大環境也不斷在變;
環境會變,不變才怪,景氣有好有壞,一如股市沒人可正確預期漲跌,即便可概略預測,也無法控制其變化,只能順應或提前因應;
你也會變,你可能在工作期間成家、生子,可能想去進修,可能支出過度負債太多,可能健康出問題,可能染上惡習,可能想去劈公司裡的某位美麗已婚女職員,可能突然對工作失去動力,可能還是決定傾聽心裡的聲音試著去創業……
嚴格來講,變化才是正常,但「需求」方如何「應變」,往往是勞資關係會不會生變的決定性因素。
變化球有兩個投手,你和資方都可能是!

工作契約」其實應該是應徵工作時,一定要給「可能有機會被錄取的應徵者」看的資料。
一份合理的「工作契約」,應該要有以下幾項內容:
1.最重要的是,你的具體工作內容,與工作項目,盡可能細一點
2.工作條件,如現有福利制度、獎懲辦法、考核……,就是公司現行的管理辦法
3.變化條件,哪些狀況下,公司會裁員、縮編、縮減福利…,當變化條件產生時,相對應的作法
更理想的內含項目:
4.議價機制,就如同美國大聯盟球員每年都能跟球團議價一樣,這是一個權利,保障公司與員工,員工表現好,向上議價空間就大,表現不佳,公司向下議價空間就大。既然變化一定會發生,那麼薪資制度上不如保留「彈性變化機制」,讓變化也可以合理控管。

但說真的,多數企業(尤其是成長中、創業中的中小企業)都沒有辦法提供這些東西。
一來,大家都沒有這麼專業的思考習慣,二來,為了徵一個小助理或會計也得弄這麼正式而麻煩嗎?那乾脆找自己家人親戚或認識的朋友來做就好,大家「口頭」上講定了就算數。
其實我認為這就是政府應該存在的價值所在:在「勞資關係」建立時,替企業提供專業且免費的規劃與協助。只要「勞資關係」成立時(這是源頭)有良好的品質控管,以後還會產生那麼多勞資爭議嗎?

供給的價格影響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