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像情人一樣看者你手上的紙本書

《數位時代》的一篇文章〈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電腦成癮,已是種疾病〉寫說:

目前已有越來越的英國人只用他們的智慧型手機當作個人電腦,用來上網。根據一項由YouGov針對2,034位成年人進行的調查顯示,44%的英國人1天花30分鐘到2個小時利用智慧型手機進行非講電話的活動。對此,英國研究機構人員TimHutchful表示,我有一位病患,他的手指因為長時間不正確地使用智慧型手機,導致手部疼痛且不能做其他事情。其實,人類的身體並不適合使用此類科技產品,因為產品體積過小,鍵盤也是,故建議病患應停止傳簡訊或是改用聲控方式。

我說,這根本就是廢話,只要太依賴一種東西,或長時間使用,問題就會從你身體裡跑出來。
咖啡、香煙、像炸雞排薯條漢堡這類所謂的美食,無一例外。
iPad、iPhone是偉大創新嗎?也是一樣不能、也不該用太久啊。

任何時代都一樣,別太依賴科技,免得最偉大的科技產品「人體」被誤用而故障啦。
沒錯,「人體」才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科技,只是如同我們對幽浮和外星人的瞭解極有限,對人體也一樣。
圖方便,換來的不是意外就是災害。
接下來可能就會有研究報告說,智慧型手機與平板由於愛用成癡,wi-fi與3G的電磁波有更長的時間與更頻繁的機會接近人體,因此大腦受影響的機率開始升高。
還可能有「食指」敏感症出現,因為觸控無所不在,食指的皮膚每天都要觸控這個、觸控那個,你想想食指那一小塊皮膚有這麼耐用耐磨嗎?太依賴觸控,換來的說不定是廠商開發了「食指保養專用乳液」或是「食指專用觸控隔離膜」要你掏錢買。

再談談電子書吧。
無論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都不是一個真正想讀書的人會使用的工具。
拿一本書時,你會專心看書。
拿平板看書時,你會想要做很多事,看書是多種選項之一。
拿手機看書,只是無聊在打發時間。
真的要享受閱讀的樂趣,還是去買本紙本印刷書,像對待情人一樣專心看著它吧。
老祖先總是對的: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啦!
現在的說法是:凡事,過叫病,不及叫笨。

如果她是你馬子一晚能搞幾次?

-Flickr:rileyroxx

這是一封色情電子郵件(通常很快會被擋為垃圾信)的標題,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類似的標題還很多,你不妨自己回想與注意看看。
但,如果妳是馬子,妳認為一晚想跟這種一直想搞妳的男人作幾次?
對女人特別「感性趣」的男人,總是幻想著有一種理想的女人擁有無懈可擊的臉蛋與身材,而且(重點是)樂於隨時和男人上床,不限次數,不抱怨,不在做愛時像老婆一樣唸到你軟到進不了洞房。
女人這麼閒,這麼無聊嗎?
就算沒降階變老婆,女人也還想出門逛逛街,在家看看書、寫寫部落格、和朋友線上社交一下,看看新聞、偶像劇或discovery,有時後就算一個人發個呆也比被一個男人像翻魚翻肉一樣胡搞瞎搞來得棒吧。
女人一晚想搞幾次?
抱歉,這要看女人的心情、女人的需求,不是男人自己在幻想。
想「搞」,就自己用「手」替自己DIY「高」潮吧。

妳是馬子嗎?
不是,馬子是男人的性夥伴與性象徵。
如果妳的男人這樣叫妳,千萬記得,他只是要妳的身體,以及隨時想用妳取悅他自己,而不是取悅妳。
如果他是妳的男人,這篇文章可以寄給他,問問他:一晚想搞幾次?
若他真的在意次數,再問他需不需要買個充氣娃娃給他,妳可以替娃娃配音,讓他每晚很有臨場音效地無限次免費使用到爽。
上床真的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感覺自然來了,那才叫真快樂。
算次數?那叫業績吧!
愛算次數、比長度、計時間的男人,醒醒吧。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減食志】準備靠一瓶豆漿過一天!


今天早上只到便利商店買了一瓶低糖高纖豆漿。
準備靠它過一整天。
一個多月以來,已經沒習慣吃午餐了。晚餐因為怕家人知道我在減食,所以還是會吃,除非有機會不吃,或者可以吃少一點裝個樣子。
早上多半吃39元早餐,所以一天消費大約只有39元。
開始減食前,還在懷疑為何佛教徒可以過午不食?我晚上餓了會睡不著,一餐沒吃肚子也會抗議,況且這樣不是會營養不良或沒有體力嗎?
後來我因為在整理資料,發現原來禁食也是基督徒用來訓練自己的方式,少食也有醫學基礎,古代中國人還會用辟谷(避穀)來養生,於是才決定試看看,先從中餐不吃開始做。
剛開始,我還是會餓,就吃點花生或餅乾,但量都極少。
後來慢慢習慣了,加上我發現只要「心態」上調整好,餓感就不會產生了。慢慢的,吃小點心抗餓的動機也變淡了。
後來花生剛好吃完了,我過午後就什麼也可以不用吃了。
饑餓的感覺還是會有,但很輕淡,不用太去注意它,就不覺得需要去滿足或處理。
今天,想說來避澱粉類的早點好了,於是就只買了瓶豆漿。剛好晚上家裡有事不會開伙,我可以試看看一整天都不進食,只喝這瓶豆漿。
減食後的一個心得是,精神不會變不好。精神跟心情、心態、心境好像比較有關。我上班時本來就沒有午睡習慣,因此沒吃午餐,對上班也沒影響。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真糟糕,台灣電子書內容怎麼走向情色化去啦


Amazon的Kindle熱賣,讓電子書成了當紅商品與新趨勢。據說,在捧紅了不少自費出書的作家後,現在已正式從賣書、什麼都賣,跨足到「賣作者」。
付版稅「買作者」,再向讀者「賣作者」,這本來是出版社的專長。
Amazon因為太會賣了,因此連作者也搶來賣。
聽說A從時代華納圖書集團( Time Warner Book Group )挖來前任執行長,開始不斷跟知名作家簽約出書。
這是太平洋彼岸的狀況。

看看太平洋咱們這岸吧。
我用Google搜尋到的幾個平台:book11、Popo、ezRead、Pubu、天書在線、ebook(遠流)……(多到我都數不太出來)也都在切入這一塊所謂不砍樹的綠色出版。
可惜的是,除了大出版社的電子書平台本來就已經買了很多作者,因此不缺電子書內容外,部份靠技術與資本加速竄起的電子書業者,由於缺乏電子書內容,也尚未買到出版社的信任(當然,出版社也多半還在觀望,看誰是這場戰國殺戮下的最後贏家?),因此就出現了幾個現象:

(1).找一堆所謂的「素人」來出書,這還好,造福了不少想出書竄紅但沒錢的「作家」,但慘的是,
(2).開始四處弄了一堆養眼、情色、18禁、成人的作品,創造電子書閱讀風氣「很熱」的假象

到這部份網站上去瀏覽,我確實很熱。(都秋天了說……)不用錢,頂多加入會員(有的還不用)就可免費試閱一把清涼寫真養眼的「尤物」,還有不太敢去租書店裡看的色情漫畫(害我更宅了),情色露骨的言情小說也可以大方瀏覽,電子書網站都快成了AV、人妻、巨乳和宅男同樂的俱樂部了。
實體書我還不好意思去租,電子書?讚!一,可免費宅在電腦前免費試閱(上班也能偷偷看個幾頁),二,就算真的難耐慾火煎熬給它下載買下來,也跟7-11的39元早餐沒差幾元,想再省一點又想爽更大?OK,現在流行線上租電子書,省下買蘋果日報的錢,加減可租個幾天瘋狂看個十來遍,也真是夠本了。

3C的產品與女人好像分不太開。
愛用3C的女人和男人比起來少很多,但女人總是在資訊展、電玩展上和商品一起展示,或者在線上電玩裡裡根本就成了商品不可或缺的一塊「肉」。
好了,現在書也電子化了,果然,女人身上的衣服又被綠色地扒光了。

科技+美國=Amazon+電子書+暢銷作家
科技+臺灣=女人+商品+宅男+看起來好大的商機(or傷機,商機之戰剛開始總得血流成河)

Business Model果然也有在地化的區域變種特徵!

不過我們還是得努力支持臺灣的電子書吧,總別老是讓外國人覺得亞洲人都跟日本人(抱歉,這是我的刻版印象)一樣愛情色吧。

(補述)
順便聊聊「綠色出版」這概念吧!


「不砍樹」就叫「綠色出版」?
我不太清楚。一起來算看看吧。
出版一本「紙本書(實體書)」,會用到紙、油墨、膠等材料,可能還有一些上光用的原料吧。若只是放著,不用耗能源,攜帶時有點重量,會損耗一點我的熱量,書愈多損耗愈多,閱讀時不耗什麼能源。
出版一本「電子書」,據說沒用到什麼材料,保存需要雲端伺服器,這需要電力,傳輸時要靠網路,這需要電力,閱讀時需要電子設備,這也需要電力。一次可以攜帶很多本書,重量不變,但沒電時無法閱讀。若是雲端閱讀,每次閱讀都要再傳輸一次。保存我的電子書,應該不算需要什麼能源吧?但我得先買一台閱讀器、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才能真正將書攜帶出去。這些設備,應該會用比紙本書多好幾倍的材料製作,很多能源生產(好像有時候有些流程還屬於高污染的製程呢),很多經銷零售商去賣。
此外,依現在人將3C產品視為消耗品的習慣來看(其實資本家也很愛消費者養成這個習慣),電子書的閱讀設備可能三五年就要換一台,其周邊(如充電器)也跟著換,因為順便換換廠牌。
我還有沒有沒算到的?
「不砍樹」就叫「綠色出版」?
沒算過聽起來好像有理,算過之後,你覺得呢?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1004世界動物日的動物狂想曲


因為我是某公益保育團體的固定捐款人,他們近日發信來傳遞這一則「世界動物日」的訊息。我也才知道,原來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

我也是動物,抱歉,你也一樣。
但目前我們叫作地球上的高等智慧型動物。其他地球上的動物被人類分類為中等、低等,有智慧、沒智慧。

據說,「動物日」起源自1931年,一群生態學家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為了改變「瀕臨絕種的生物」所面臨的困境,因此將西方歷史中有「動物守護神」之稱的修道士聖弗朗西斯(San Francesco di Assisi )的聖日(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期望喚起人類共同關注和保護動物。

百度(Baidu)裡的介紹,簡單摘錄改寫如下:
聖弗朗西斯(或翻聖方濟各、聖法蘭西斯)1182年誕生於義大利阿西西地區一個富裕的布商家庭,1206年他二十四五歲時拋棄所有財物創建了法蘭西斯修道院。由於長期生活在阿西西島上的森林中,法蘭西斯熱愛動物並和動物們建立了手足般的關係。

他很多生平故事,都和他對動物的愛有關。其中可能最有名的一則是這樣說的:
一天,聖弗朗西斯和他的同伴們在旅途上看到了路兩邊的樹上有很多鳥,他跟同伴們說,你們等等我, 我要去對我的鳥姊妹傳教。
小鳥都被他傳教的聲音吸引,全都圍繞著他。
聖弗朗西斯對他們說:我的鳥姊妹,你們受助於天主太多了,一定要隨時隨地感謝上主,為了祂給你們自由在天空飛翔、為了他給你們衣裳…你們不用耕種、不用收割,上主就餵了你們,給你們河流和泉水止渴,給你們山谷遮蔭,給你們高樹築巢。你們不知道如何縫紉編織, 上主就幫你和你後代做好了衣服。因為主如此愛你們,祂對你們滿是恩惠。因此,永遠要讚美天主。

現在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他在「對牛彈琴」(西方好像沒有「跟鳥傳道」的成語),但至少看得出他是如何將動物視為同等的生命。
他要求村民們在10月4日這一天「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
據說,在「世界動物日」這一天,流浪在羅馬街頭的狗可以暫時免於遭到城市管理部門的追捕,並可享受到由屠宰商提供的免費肉骨頭。

其實這個聽起來有點可笑。
美國總統在感恩節前都要在白宮前親自「赦免」一隻火雞,如果這隻火雞知道他的親友、家人或是孩子,都將被宰殺、脫毛、烤燙為火雞大餐上的最佳主角,相信牠在被送往讓牠安享天年的地方前,可能就暴斃了吧。

是的,設定「世界動物日」,是希望每年藉此喚醒人類該給予動物同等的尊重與愛護,留給牠們一個免於被傷害的生存空間。但這裡提到的「動物」,在人們的心中,應該只限於下列幾種:
1.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
2.寵物(pet)
3.可愛動物
4.流浪動物
5.動物園裡的動物
6.野生動物

除了這些,你加減還能想到幾種吧?

但是,說穿了,當人們仍在繼續嚼著牛排、大啖海鮮、狂吃漢堡與雞排之際,「世界動物日」的期望「給予動物同等的尊重與愛護」就顯得吊詭。相對於聖弗朗西斯將所動物都視為平等、視同手足,人類在談「動物」時,就會自動避談被人類叫做「經濟動物」的動物。

經濟動物在多數國家指的是如豬、羊、牛、鹿之類的「家畜」和雞、鴨、鵝之類的「家禽」,海上的就是魚、蟹、蝦。
這些動物的肌肉、內臟、乳汁、蛋(後代)、皮毛,人類都可以食用,還可以進一步製造成精緻的食品和商品,對人類來講極具「經濟價值」。
在地球上不同的區域,「非經濟動物」與「經濟動物」的定義會有某些小差異,如牛在印度可不是經濟動物,而可愛的綿羊在許多國家都算經濟動物,泰國的鱷魚和日本某些地方的鯨也被視為具有高經濟價值的動物,兔子、鳥、猴子都可能是某些人類眼中的經濟動物吧。

「經濟動物」與「保育動物」之間的分野,像一條人類用鉛筆畫的線,隨時可以擦掉重畫。
「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與「保育成功後繁衍過多而可以定期開放獵殺的動物」之間,那條線又是什麼?
如果有一天,臺灣的國寶級保育動物「櫻花鉤吻鮭」被意外大量復育成功,牠會不會成為超級市場裡的熱門生鮮?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火雞都意外死光了,只剩下數十隻很難人工繁殖的稀有變種火雞,那麼美國人的感恩節餐桌上是否不准再出現火雞?

沒錯,人類開始注意到「所有動物都應享有基本的動物權」──諸如營養權(免於飢渴及營養不良的自由)、安居權( 免於身處不適環境的自由)、健康權(免於傷害與病痛的自由,隨時可獲得疾病診斷及治療的服務措施)、生理權( 免於剝奪表現自然行為的自由)、心理權(免於恐懼、沮喪及鬱悶的自由)──應該連經濟動物也該享有,但身為高等智慧生物的人類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不是人類自我安慰的麻醉劑嗎?

若連基本的「生存權(免於被宰殺的自由)」都無法獲得,以上動物權有何意義?

在給孩子看的繪本裡、卡通裡、電影動畫裡,豬、牛、羊、狗、貓、海豚、魚、蟹、雞、鴨、鳥都活生生地如人一般與孩子共同創造一個充滿感動的生命世界,但是我們卻讓孩子真實地生活在一個將動物隱藏在誘人的美食、美麗的衣服、高貴的皮包、誘人的香水、營養的保健食品裡的奇幻世界中,偶爾用幾句「這些動物好可憐」來掩飾大人們的些微不安。

有部影片「卑微的沉默,經濟動物篇」,有興趣可以搜尋一下去看看,據說很少人能從頭看到尾。看完之後,希望我們這些高等智慧有人性的動物,可以想想,為什麼「你」一定要吃那麼多動物?

其他肉食性動物沒有其他本能填飽肚子,只能獵殺其他生物。但有智慧的人類會種田種菜、種水果,會把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做成豆乾(蒟蒻也辦得到),杏鮑菇也能做得像烤肉……有智慧的你都能幫我列出太多人類創造與發明的吃飽智慧,但不知為何,文明高等到可以上月球、創造iPhone、探測宇宙的我們,就是無法丟掉身上那一小塊較低等的動物本能:殺死其他動物──可悲的是,包括人類自己。

「世界動物日」,僅以本文,獻給所有為人類進化為高等智慧生命而捐軀的動物們。

美麗的垃圾

設計得夠美麗,讓人忍不住想買,
但這終究是垃圾,回收廠才是它的歸屬。
製造商多花了點製作時間與成本,
地球被多取了點資源,
我多花了點錢,
回收多了點美麗與負擔,
一趟美麗的旅程,定義與垃圾那麼接近。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以減法過人生?

Photo Wall
-Flickr:Travis Isaacs

收到一封轉寄的email,主題是「該是以減法過人生的時候了」,作者是「張承惠」,但不確定原文po在哪裡,網路上是有不少轉載啦,搜尋一下挺好找。

這篇文章讓我有些想法,分享給大家。

我是五年級末段班生,我父母都是三年級生。
在他們的青春年代,臺灣人能擁有的東西還不算多,多數人應該都是求溫飽而已吧。
小時候我們全家出去玩的照片也沒幾張,彩色照片更是屈指可數。
一家五口窩在一個可能不到十坪大的房子裡,只有一間全家人一起睡的房間兼客廳,裡頭有一台電視機和一個小沙發。除了還有一間小廚浴廁共用的空間外,剩下的地方都是父親工作的場所。

憑印象算一算,那時候我們全家人的東西,加起來可能不到我家四口現在的十分之一吧。
現在我和老婆孩子四口住在三十幾坪的房子裡,家裡有電腦、筆電、數位相機兩三台、數位錄影機、音響、電視(還沒換LCD,因為電視還能用)、吸塵器兩三台(還有自動掃地機),電鍋、微波爐、烤箱、咖啡機、冷氣、電扇、空氣清淨機等等這類日常生活家電就不用說了,這都是現代人生活「必備」的用品。
仔細想想,其實我讀大學時和同學們一起住外面,需求也是很簡單。那時候只有BBCall,手機還沒愛台灣出現,電腦也只有DOS與PE2。我的住處除了衣物與書,一台舊收音機,大概也沒有太多東西。
一個人可以很簡單,結婚後,兩個人的需要變多了。
生了孩子,「需要」加上「期望」,家裡東西累積的速度快得嚇人。
除了實體的東西外,無形與有形的東西也累積得很快。
現代的父母,總要替孩子留下一堆照片與影像,時間充裕一點、積極一點,還得努力將影像、經驗與回憶貼到部落格上。好像不這樣做,就不能算是很稱職的父母。
電腦硬碟進化到現在,隨便都是500G的空間,但關於美好生活的照片與影像,總是會不斷塞爆硬碟。
照片不但要依日期、依活動主題分類好,還得盡量用文字描述一下,免得照相時發生的一些脈絡以後還是想不起來。

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照片全都不見了,那天可能真的是世界末日吧!
真的是這樣嗎?
在相機還沒出現的年代,沒有照片的存在,地球人不是也都生活得很好?
沒有照片,很多事情都只能憑著記憶與回憶重新溫習,想不起來就算了,想得起來就顯得珍貴。重要的回憶自動會留下來,不重要的自然就忘了。
相片出現後,重要與不重要的回憶,我們都扔不掉。
舊時用的相本,能裝的有限,沖洗相片也得花錢,偶而拿來翻翻,可以憶起不少遺忘的畫面。
現在用電腦裝數位相片,能裝的無限,不用沖洗也可在電腦或數位相框上欣賞,著實方便省錢不少,但是若沒有勤勞整理與「刪除」的習慣,等到2000年前後出生的孩子長大了,每個人真的都會在iCloud、Flickr類似的服務上,被父母存放了極大量的影像回憶。

人生最美妙的事,其實只有一部份來自這些回憶。
況且,照片與影像,無法真實還原當下的感動、心情與想法。
這很像中國的一句名言「盡信書不如無書」。
中國名詩人徐志摩說,「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現代人不斷地按快門,拍照、錄影,彷彿藉此可以留下人生的無限美好,但仔細想想,你人生最美好的那些當下,難道沒有深深刻在你腦海裡、心裡,最美好的滋味與感受,真的拍得下、錄得起來嗎?

以減法過人生,物質的需求、生活的期待容易減掉,回憶卻不容易。
我現在已經很少在拍照片了,剛買數位硬碟錄影機時,好像孩子成長的每一刻都值得拍。待孩子日漸長大,錄影機已經蒙塵許久,讓我很想趕快拿去拍賣掉。
日前去參加一位晚輩的婚禮,一段照片做成的PPT自然是會場上不可或缺橋段,我看著一旁的孩子,想像他二十幾年後結婚前夕,要從數以萬計的數位照片與影像裡去挑選合用的幾張照片或幾段影像,我不禁開始替他冒冷汗。
那時候他又是如何替自己的孩子儲存生命記憶呢?
地球有一個看不到的空間,現在叫Cloud(我昨日才剛替iPhone更新完iOS5,也同意將資料存放到iCloud了),關於所有人的所有事與物,都在快速匯集到這個我們看不到全貌的異次元空間裡,或許那也算是人類探索新世界(iWorld)的方向之一吧。

但我終究還是相信,我們應該減少對影像的依賴,整理照片的時間可以省下來,和家人親友再多創造一些美好的互動吧!
值得回憶的故事,其實都已妥善儲存在我們心中的另一度universe,雖然不一定是影像,而只是一絲絲感觸或感動,但那不正是美好人生的精髓嗎?如果真的有來生,那應該也是我們所能帶走的極些微眷戀呢!

希望主管也拿得到年終獎金

Stoned
-Flickr:moonhouse

2011年初,今天尾牙。
公司人力首度突破10人,雖然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陰影還在,但我仍努力替大家辦了場簡單尾牙,慰勞夥伴們一年來的辛勞。尾牙總獎額雖然只有兩三萬元,但這已經是我能盡力擠出來的獎金了。

尾牙結束後,同事們轉向KTV唱歌。我把餐後剩下菜餚帶回家放(丟掉真的很可惜,我還可以吃好幾餐用呢),就騎著小bubu去KTV付錢。
心裡牽掛著年終公司資金不夠用,於是沒跟同事唱歌就返回公司。
到公司後,先看到一位客戶的兩張溫暖的合約傳真,收email時,客戶已來信告知匯款事宜。
心裡一顆石頭落地。
還有好幾顆掛著。 

發信問客戶A過年前待付的四萬元支票是否確定了。
放了近一個月的玉山銀行信貸申請書還是拿來填吧,剛好,渣打銀行打來說收到我的信貸申請書,但因為是 公司負責人,因此要補401,我一時找不到,也不想讓沒去唱歌的同事知道,只好找時間再處理。
抽空處理客戶B的估價單,去同事桌上找資料時,剛好在一旁會計桌上看到客戶A寄來的一 封信,打開來看,是支票!
心裡一顆石頭又落地。

明天一早要盡快存進銀行。
兌現日是三天後,感謝客戶A。
明天要去到台北出差做個政府補助案的簡報。
離除夕還有五個工作天。
相信這幾天轉機還會繼續發生。
我也持續在努力,希望連主管都能在年前順利拿到年終獎金。(已通知主管的年終可能會過年後發)
爸媽、岳父母的紅包還沒有錢準備,應該這個年會和往年一樣,終於還是順利度過吧?

你該加薪,還是減薪?

Money Bankroll Girls February 08, 201114
-Flickr:stevendepolo-


每個人在當員工時,想的多半是:老闆何時替我加薪水。
但是老闆想的,多半是:哪些員工沒有努力工作,是否多付了太多薪水,得設法討回來。
薪水,是員工與老闆之間最主要的角力點。
領「多少」薪水才合理?付「多少」薪水才值得?
我們「多少」來試著想一想。

若依資本主義的設計,「需求」的強弱在影響或決定「供給」的價格,同時,「供給」的質與量也在影響或決定「需求」感受與強弱。
在勞資關係中,員工是「供給方」,提供「勞動」給資方。資方(公司)是「需求方」,向員工購買「勞動」。
「薪資」說穿了就是員工的「勞動價格」啦,勞工問:「我該領多少錢?」,正確的問法是:「我的勞動價格值多少錢來買?」。

需求的價格影響
勞資契約的建立,是從「公司需要勞動力」這個「需求」開始。
多數公司在產生「需求」之後,就開始召募員工,但常見的情況是,公司並沒有認真釐清這個「需求」的內容。
公司需要一個程式設計師,「因為公司有網站要設計,要開網路商店……」,但只有這些嗎?
常見的情況是,程式設計師應徵進來後,開始抱怨工作內容與原先應徵講的不一樣,而且後來不斷在臨時「依公司營運的需求」產生新工作。
結果,你經常在「依公司需求」調整工作實質內容。
但薪資怎麼都沒動?
若勞資關係也是自由市場機制的一環,那麼理論上只要公司的需求變了,公司與員工就應該重新「議價」,依新的需求內容來約定「勞動價格」(就是薪資啦)。
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需求吧。
為何你的工作內容會(1)跟應徵時講的不一樣、(2)隨時間變化而不斷調整?

(1)那是因為公司一開始就沒仔細釐清其勞動需求
你要請一位會計,但進來後又要她必要時順便做些行政工作,一開始有沒有跟她講?
有,講法是:「必要時順便做些行政工作,妳ok嗎?」
通常應徵者都會回答ok,精明一點或有過經驗的會問,「通常是哪些行政工作?」
我應徵過的數個工作,都只有口頭上講的工作內容,沒看過書面的約定。工作內容都是任職後,由主管去安排規劃,並沒看過有一個「書面計畫」在讓我知道我還有什麼工作要學習、我應該在何時(一個月內還是三個月內)對這些事情上手,或需要再訓練哪些專長?
現在想想,其實那就是因為公司在應徵你進來時,還沒有很明確地「把需求寫清楚」,也沒有想到要「把供給與需求的銜接計畫」寫出來。
「供給」到位了(員工報到了),就會自動跟「需求」銜接好嗎?
多數公司可能根本沒有想到要寫一份「銜接計畫」,並認真當個專案去執行與追蹤吧。
這正如我興高采烈去買了台iPhone一樣,哇!買的時後覺得真是棒,但裡頭有哪些功能我可以用,「我需要它替我做什麼事?滿足什麼需要」,反正時間一大把,慢慢摸就好。但如同多數手機過去的命運一樣(iPhone應該例外),手機裡數十到上百項功能,到你丟棄或換掉它時,可能還有50%沒摸清楚吧。
公司不也一樣。
公司真的有想清楚「需求」嗎?公司真的有仔細瞭解「供給」帶來了什麼內容?

(2)那是因為公司與環境以及你都一直在變
公司會變,因為營運有好有壞,營運政策也不能一成不變,因為大環境也不斷在變;
環境會變,不變才怪,景氣有好有壞,一如股市沒人可正確預期漲跌,即便可概略預測,也無法控制其變化,只能順應或提前因應;
你也會變,你可能在工作期間成家、生子,可能想去進修,可能支出過度負債太多,可能健康出問題,可能染上惡習,可能想去劈公司裡的某位美麗已婚女職員,可能突然對工作失去動力,可能還是決定傾聽心裡的聲音試著去創業……
嚴格來講,變化才是正常,但「需求」方如何「應變」,往往是勞資關係會不會生變的決定性因素。
變化球有兩個投手,你和資方都可能是!

工作契約」其實應該是應徵工作時,一定要給「可能有機會被錄取的應徵者」看的資料。
一份合理的「工作契約」,應該要有以下幾項內容:
1.最重要的是,你的具體工作內容,與工作項目,盡可能細一點
2.工作條件,如現有福利制度、獎懲辦法、考核……,就是公司現行的管理辦法
3.變化條件,哪些狀況下,公司會裁員、縮編、縮減福利…,當變化條件產生時,相對應的作法
更理想的內含項目:
4.議價機制,就如同美國大聯盟球員每年都能跟球團議價一樣,這是一個權利,保障公司與員工,員工表現好,向上議價空間就大,表現不佳,公司向下議價空間就大。既然變化一定會發生,那麼薪資制度上不如保留「彈性變化機制」,讓變化也可以合理控管。

但說真的,多數企業(尤其是成長中、創業中的中小企業)都沒有辦法提供這些東西。
一來,大家都沒有這麼專業的思考習慣,二來,為了徵一個小助理或會計也得弄這麼正式而麻煩嗎?那乾脆找自己家人親戚或認識的朋友來做就好,大家「口頭」上講定了就算數。
其實我認為這就是政府應該存在的價值所在:在「勞資關係」建立時,替企業提供專業且免費的規劃與協助。只要「勞資關係」成立時(這是源頭)有良好的品質控管,以後還會產生那麼多勞資爭議嗎?

供給的價格影響
(待續)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我想把世界拆成一片片


我想把世界拆成一片片
讓沉重自然下墜
羽化狀的輕盈,就可以憑著本能
上升
和宇宙的原鄉說些悄悄話

我的靈魂,高掛在天上
銀河深處,我的呢喃
在地球上和你交談

這裡,那裡
多少光年可以折換
你我交目的一瞬暢快?

我想把世界拆成一片片,
只留下
我們闖進母胎前,那一片片堆疊的交集


Google的英文翻譯:

I want to split the world into a film
Naturally fall to heavy
Feather-like light, can instinct
Rise
And the universe of the original village say a private message

My soul, hanging in the sky
Galaxy down, I whisper
On earth and talk to you

Here, there
How many light years to redeem
Moment you and I pay the purpose of fun?

I want to split the world into a film,
Leaving only
We broke into the womb before the intersection of that piece of the stack

我的爛英文略改成這樣:

I want to split the world to pieces
Naturally fall, the Heavy
Feather-light, Rise by instinct
And say a private message to the universal origin.

Hanging in the sky, is My soul,
Deep inside the Galaxy, was my Whisper
talking to You on earth.

Here, there
How many light years could redeem
the secret moment you and I pass by eyes?

I want to split the world to pieces
Leaving only,
before We broke into the womb, the intersection of that piece of the stack.

AppleSyncnotifier無法找到輸入點


最近公司與家裡的電腦開機時都會出現applesyncnotifier.exe無法找到輸入點的問題,
下面就說:無法找到程序輸入點xmlTextReaderName,libxml2.dll有問題。
雖然這問題(感覺上)沒什麼大影響,但每次都跳個視窗出來很令人討厭。

在網路上繞了繞,在apple的討論區找到解答,雖然這篇解答不是講我這一支dll,但解法一樣,我照程序處理就真的ok了:

文章在:https://discussions.apple.com/message/16123948#16123948

處理程序:
1.去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Apple\Apple Application Support檔案夾
2.找到你出問題的那個dll檔,像這篇解答講的是SQLite3.dll,我的則是libxml2.dll
3.Copy這個檔
4.在同樣這個「Apple」檔案夾裡找「Mobile Device Support」檔案夾
5.剛copy的檔案貼上
6.重新開機

看起來這應該是與行動裝置(像iphone、ipad)同步時造成的問題,若是不同的dll檔出現類似問題,我想都可以這樣解吧。

祝您好運!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小說家要靠偶像劇大復活?

P1000096
-Flickr:clydesan

常有人問我要如何把小說寫好。
這個問題要分兩種方式來回答。
假設你寫小說是為了大賣變暢銷書,那麼在台灣,你只能盡量朝偶像劇的編劇方式去寫,而且最好是日本偶像劇。
假設你指的是寫一本真正好的小說,那沒有別的訣竅,只有認真寫、持續寫、用心寫、多去看小說大師怎麼寫,如此而已。

在台灣,好的小說不一定好賣。這在全世界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可能是台灣的市場太小,在出版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出版社不太願意投資在本土小說家身上。
事實上,在國外總是不乏好的小說不但上暢銷排行榜,而且還賣出版權拍成電影。
在日本,也常有這類例子,當然日本偶像劇的盛行也讓小說創作者可以多賣一份版權。
台灣的小說家在成名前,都在拼命投各式各樣的文學獎,因此在評審的審查下,小說的主題與風格就在「得獎優先」的考量被擠壓、被扭曲。於是被認可的小說家,寫的都是「好的小說」,卻多半不是「好看的小說」。
你去翻翻各大報紙辦的文學獎,還有各基金會或縣市政府辦的也一樣,得獎小說甚至可以找到一些得獎邏輯出來。
從鼓勵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文學獎的獎勵方向是沒錯。但是若放在台灣這個小島上的現實環境來看,這個方向就大錯特錯了。
小說家無法靠獎勵過活,只能靠市場。台灣讀書人口不多,市場小,出版資源有限,為了讓培養與支持出來的小說家能擺脫補助(國家文藝基金會)與獎勵維生的窘境,文學獎應該要大眾化、且盡量將資源集中起來,讓得獎的小說家只要得一兩次獎,就能在市場上取得足夠的「利基」。
後來產生的「皇冠大眾小說獎」,就是想走出這樣的窘境吧。

在台灣,正經的小說創作與通俗的小說創作好像有很鮮明的分野。
通俗的,就像是寫羅曼史、少女小說、便利商店裡49元小說(靈異、詭怪、小羅曼本)那種,只能靠賣斷版權維生。
正經的,就是上得了文學檯面(這檯面也是有權力的文學家在控制吧)的小說家,一定得過幾個文學大獎,可以到大學裡任教,演講有人想聽,出書能談版權合約,但真正在市場上卻多半反應平淡。
有些小說家不想在這夾縫中求生,就只好去多寫點符合大眾口味的散文去了。而他們就比較有機會出現在報章雜誌的專欄裡。與其被定位為正經一點的小說家,生活糊不了口,不如用寫小說的實力去隨俗亂寫吧。
聽起來是有點可悲!

其實,台灣近幾年來拍偶像劇的能力提升不少(總算有認真在學日本偶像劇了),那些賺錢的企業大老闆也知道穿上「文化創意產業」這件外衣比較能掩蓋銅臭味與美化個人資產太高的形象,因此也開始投資電影產業。在台灣,這其實是小說家的莫大機會!

以前看過日本的偶像劇《交響情人夢》(有日本篇與歐洲篇),後來得知原來這原本是暢銷漫畫,改編成卡通,也拍了偶像劇,最後引爆熱潮,繼續再拍了兩部電影。這真是小說創作者該學著走的路吧。
想想,寫小說前,多把「深度」與「通俗」的問題搞清楚,除了學學文學大師的小說技巧與創作理念外,也該多看看日本偶像劇。日本偶像劇是在通俗的基礎上去經營深度(或多或少),NHK大河劇之的則巔倒過來,但「通俗」與「深度」的比重不至於太失衡。
台灣的小說家,也一樣可以先「布局通俗」,再「經營深度」。就如同「海角七號」之後的國片一樣,「先搞行銷,再談創作」,魏德聖若沒先生下「海角七號」,如何能拍「賽德克巴萊」?。當然,無論是寫小說或拍電影,基本功力還是要先去正經一點的地方去練好基礎功。意思是:先下苦功,認真學好寫小說與拍電影的技巧及創造自己的理念與風格,要上戰(市)場時,再去想「通俗」與「深度」的問題。

台灣市場無法像歐美一樣用十幾年時間去養大一個小說家,只要三年沒穩定收入,太正經的小說家就得去找正經一點的工作了。
市場是創作者的奶媽,創作之餘,別忘了想想如何吸才能吸到奶,費了大番功夫、吸到滿臉通紅而吸不到奶,小娃是很難長大的呢!
認真寫小說,別忘了抽空看看日本偶像劇哦。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慢,才能看到真相與想像




對那些大家都看得到的事,重要的並非你比別人多看到什麼,而是你比別人多想到什麼。

──薛丁格(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1887-1961),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物理學之父


眼球到大腦的距離,有時候比一張紙薄,有時候又比一塊鉛板厚。
有些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看到如宇宙般寬闊的大哉問。
有些人,每日饑渴地吸收各種訊息、知識、經驗,腦袋裡的卻總是和別人腦袋裡分辨不出差異的甘蔗渣。
吸收與品嘗,才觸碰得到甜美的感受。
若只是不斷咀嚼,最終只是需要去處理一些令人沮喪的殘渣。
這過程真的就像進食,快,創造了浪費,慢,創造了成長。
慢慢開車,思緒比較容易轉動,從車窗外看到的人事物,容易在腦袋裡產生意義。
棄車走路,或是搭上大眾運輸工具,也是另一種慢行。
我很懷念那些求學時期搭乘火車或客運往返老家與學校之間的旅程。在車上,時間過的極慢。兩三個小時的空檔,我就是一個人坐著,看著思緒被吹起、舞動、沉澱、流動,以及不動。

結婚生子後,家裡的事變多了。但只要記得放慢,亂中就會有序,做家事的每一道程序,都一樣可以引起一點點額外的思考振盪。只要不覺得煩,思緒就會成為有益的思考,而不會成為煩惱。
公司的事總是一堆,但只要隨時把心定住,就永遠有機會想得比別人多。去蕪存菁之後,自然就容易找到別人有看沒有到的solution。
眼睛容易看到錯覺,並製造「看到」的想像。
用心看,才能在慢中注意到事情的真相與想像。

像Jobs一樣的創業者?

Steve Jobs and Bill Gates
-Flickr:Joi

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s辭世那幾天,我的心情也稍稍受影響。
我想,許多創業者也一樣吧。
在蘋果準備推出一系列革命性新產品的那幾年,賈伯斯說,「每天醒來,我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工作。」
我也一樣。每天晚上七八點下班後,我回到家,沉浸在家人共處的歡樂與溫馨氣氛中,睡覺時,都恨不得早上趕快醒來,可以繼續去上班。

做為一個創業者,其實Jobs失敗的次數較多、時間也較長。根據《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ly)的整理,蘋果公認最成功的產品,從1977年的蘋果二號(Apple II)以來,就一直沒出現過,直到2001年由iPod領軍的i-Series產品大獲成功後的十年,才是Jobs與蘋果的巔峰,但這是蘋果創造了12件失敗產品後堆疊起來的高峰。
1977到2001年至少有20年時間,蘋果的表現平平,直到1997年Jobs回鍋蘋果擔任執行長,JobsApple又花了五年才衝上iApple的浪頭。

只要有時間,就想趕快去快樂工作。創業者的心情,和發明家、創作者都一個樣。
身為創業者,我也已經花了七年時間,打造了一個還不錯的品牌,創造了一個近20人的團隊,我知道創業者常常隱約知道,巔峰可能距離不遠,但若不持續努力與堅持,巔峰可能永遠不會來,創業的熱情若來不及堅持到巔峰就熄火,創業的不順利與失敗若在抵達巔峰前就壓垮自己,巔峰將永遠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在抵達巔峰前,創業者多半只能在自己心裡、夢裡,去反覆將巔峰的影像描繪清楚,深怕有一天影像變得愈來愈不清楚,巔峰的輪廓日益模糊。
於是我們只能不斷在攻頂的路上,自己替自己加油。

賈伯斯2005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現在被更大量的傳閱及引述,多年前我在《商業周刊》看到這次演講的譯文時就深受感動,還特地將那一期商周留下來,有時候就會拿來翻閱,讓自己創業的理想與熱情可獲得一點心靈上支持。

「我很確信,我能堅持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我愛自己所做的事。」Jobs說。
56歲就辭世,精彩人生在最後十年發光發熱,身為一個創業者,我們所想追求的夢想,至少也該是這樣。
有多少自稱「成功」的創業者,已超過56歲就已安居於在自己創立的成功企業裡品嘗夢想實現的甜美?
有多少「像Jobs一樣的創業者」仍在做浪漫的奮鬥?
Think Different.
這不只是一句蘋果的廣告文案,我認為,那更是足以代表Jobs一生為何與眾不同的評語。
與創業者共勉之。